2023年3月24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李教授一行6人到中科天衡进行考察交流。

李教授团队参观了公司及天工实验室基石版的样板间,江总进行了详细介绍。
双方座谈期间,李教授对学院的自动化专业建设、科研课题、产业服务、人才培养、学生就业方向、就业地区进行了全面介绍,也强调学院目前也很重视产业学院的建设合作。

中科天衡也分别对公司的背景和业务范围、校企专业共建、实验室建设、产业运营服务、人才培养、大赛、学生实习就业、电子信息行业生态伙伴圈、合作的成功案例等多方面进行了细致的介绍。
双方就产业学院、专业共建、横向课题、合作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期待下一次在桂林作进一步交流。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创办于1979年,曾隶属于国家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1999年4月,学校划转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2012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15年12月增列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9634人,其中本科生17993人。
学校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区域有鲜明特色、行业有重要影响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奋斗目标,以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增强办学实力,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办学能力,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办学活力,以服务与贡献拓展办学资源,努力成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和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科技服务基地、技术创新基地、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国际交流合作基地。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868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778人,占比89.63%,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30人,占比为14.98%;具有高级职称教师356人,占比为41.01%。现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项目1人;有广西高层次人才、广西优秀专家、广西高等学校卓越学者、广西教学名师、广西技术能手等各类人才称号44人次。有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1个、广西高等学校自治区级教学团队2个、广西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1个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68.70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3.90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29.5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03亿元,有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实训场所等243个,含中央财政支持的各类实验室85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自治区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图书馆面积4.27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90.29万册,电子图书209.11万册,电子期刊87.75万册,数据库33个。
校园网出口总带宽1.5GB,覆盖校园的信息点近15000个,建有统一身份认证的教务、学生、科研、图书等功能完善的管理系统。
学校设有16个教学单位,36个本科专业,专业布局高度契合广西“14+10”现代产业、粤港澳大湾区重点支持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航空航天事业。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学生航天品质培育,确立了以“123456”为主要内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学校获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9个,现有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广西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广西一流本科课程20门。
学校立项建设10个重点学科,其中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获批为广西一流学科,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管理科学与工程获批为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
积极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广泛开展科技服务和应用性创新活动,现有广西院士工作站1个、自治区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和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获批自治区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自治区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试点单位。近三年,学校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11项,省部级等纵向科研项目183项,横向项目256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603篇,其中国内外权威期刊495篇;获知识产权授权829项;获广西科技进步奖1项、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
文化育人
学校以“航天精神铸魂,航天文化育人”为大学文化建设理念,2015年创设国内高校第一个“航天日”,实施航天文化进校园“六个一”工程,促进桂航学子在精神上成人,探索出了一条利用行业资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航天路”。航天英雄杨利伟将军和多名航天系统两院院士认为,桂航学子具有鲜明的“航天品质”。学校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优秀奖、广西高校校园文化成果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和广西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